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”春天万物复苏,本该是生机勃勃的季节,但很多人却感觉昏昏沉沉、疲惫不堪,这就是所谓的“春困”。
科学认识“春困”
进入春季后,随着气温的升高,人体血管开始舒张,各个系统的新陈代谢逐渐旺盛,导致各系统血液量相对不足,人们就会感到困倦、乏力。
早在《黄帝内经》就有关于“春困”相关论述。中医认为,春困与阳气生发、肝气旺盛有关。冬季人体阳气内敛,春季阳气升发,如果身体调节功能减退,就会出现阳气不足、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,从而出现疲倦乏力、精神不振等“春困”之象。
中医支招防“春困”
(1)起居有常,顺应自然:
早睡早起,保证充足睡眠。春季阳气生发,早睡早起有助于顺应自然规律,保持精力充沛。适当午睡,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,避免影响晚上睡眠。
(2)饮食调理,健脾祛湿:
少吃辛辣油腻、生冷食物,春季肝气旺盛,脾胃功能相对较弱,会加重脾胃负担,影响消化吸收。
多吃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:如山药、莲子、薏米、红豆等,有助于健脾祛湿,缓解春困。
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:可以吃有养阳功效的韭菜、荠菜,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;豆芽、豆苗、莴苣等食材,有助于活化身体生长机能;而食用桑葚、樱桃、草莓等营养丰富的水果,则能润肺生津,滋补养肝。
适当饮用花茶:如玫瑰花茶、茉莉花茶等,有助于疏肝解郁,提神醒脑。
(3)适量运动,舒筋活络:
选择舒缓的有氧运动方式: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疲劳。
避免剧烈运动:春季阳气初升,剧烈运动容易耗伤阳气,可能会加重春困症状。
(4)情志调养,保持心情舒畅:
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,春季肝气旺盛,情绪容易波动,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疏肝解郁,缓解春困。
(5)穴位按摩,提神醒脑:
风池穴:在头颈后大筋(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)的两旁,与耳垂平行处。所属经络为足少阳胆经。按摩此穴,可提神,同时缓解眼部疲劳。
太阳穴: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,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。用拇指指腹按揉太阳穴,可缓解头痛、头晕、目眩等症状。
百会穴: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。用中指指腹按揉百会穴,可提神醒脑,缓解疲劳。
(6)药食同源:
可取健脾祛湿、理气等中药煲汤或代茶饮,如云苓、白术、莲子、砂仁、黄精、西洋参等搭配饮用,对春困同时伴有气虚乏力、精神倦怠者尤有好处。
“春困”还需警惕以下疾病
“春困”常表现疲惫,白天精神萎靡,注意力不集中,容易犯困,可伴有食欲不振,或出现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。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需要格外警惕,排除以下疾病的可能:
(1) 脑血管疾病:多数缺血性脑中风患者,在发病前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等犯困现象。
(2) 呼吸衰竭:有COPD、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可能会因缺氧而出现困倦、嗜睡等表现,此类病人同时会伴随气喘,心累、口唇紫绀等表现。
(3) 甲状腺功能减退:早期甲减的症状常不典型,可能出现疲乏无力等症状,有时患者会自认为是春困、工作压力大造成的。
(4)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:患者常有“打鼾”表现,导致长期慢性缺氧,睡眠障碍。
(5)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加重:如各类恶性肿瘤、免疫系统疾病以及长期卧床患者。
如果出现以上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病情。
转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/四川省中医医院
catalogs:115814;contentid:13703663;publishdate:2025-04-10;author:张魏桔;file:1744246840995-2db7a810-16c3-4279-a4dc-1caf8cfba09f;source:29;from:四川日报;timestamp:2025-04-10
09:00:36;
[责任编辑:
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