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楚简中祭祀神灵的顺序多有混乱之处。并不完全按照天、地、人的顺序记录。
李零先生指出:“在简文中。天神和地祇往往相提并论。但它们与祖、祖考及鬼怪三者却分得很清楚。”
5我们倾向于二分法。包括自然神和祖先人鬼两大类。自然神是以自然物质、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为崇拜对象的神灵。主要包括天神、地祇两种。
楚地素有“百神”之称。《楚辞•离骚》云:“百神翳其备降兮。九嶷宾其并迎。”
6楚卜筮祭祷简中。神灵数量众多。据估计。楚简所见神灵总数约有100个。
具体可考者至少在50个以上。7从楚简材料看。楚人所祭祷的自然神。
包括太、日、月、诸司神、岁等天神;以及土地神(社、后土、地主)、山川神(五山、峗山、二天子、丘、大水、大川有、大波等)、四方、五祀等地祇。
祖先人鬼。主要包括楚先、三楚先、先公、先王、直系亲祖以及不得正终的殇、绝无后者、强死、兵死、水上、溺人、荆亡、夏亡等厉鬼。
楚卜筮祭祷简公布后。一些具有楚辞研究背景的学者首先将楚简神灵与《楚辞•九歌》进行对比研究。
1而从楚简本身对神灵谱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陈伟、胡雅丽、晏昌贵等学者。
他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。对楚简所见神灵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考释。
2邴尚白、于成龙、宋华强、蔡丽利等学者侧重于楚简文本研究。对一些神灵内涵也有涉及。
3杨华先生以礼制概念为中心。对楚简所见的神灵制度进行了颇多创新性研究。
4郭成磊先生对楚国的神灵信仰与祭祀相关的若干问题。包括鬼神崇拜、祭祀礼仪、祭祀供献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。
5总之。学者们的研究为了解楚人神灵谱系作了重要贡献。是楚国宗教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。
近年来。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。新的简帛资料亦不断公布。为重新梳理和研究楚简神灵内涵提供了新依据。
因此。结合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和新资料。一些争议较多的神灵内涵有了新的解释空间。
本文拟按照自然神和祖先人鬼的分类方法。对楚简所见神灵名称和内涵重新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考释。
本章首先讨论楚简所见的自然神。分为天神和地祇两小节。
第一节天神
天神一般指天上诸神﹐是天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。包括主宰宇宙之神及主司日、月﹑星辰﹑风雨﹑司命等神。
在殷人的宗教观念中。自然神和天神的界限并不明显。天神亦属于自然神的范畴。
许多自然神也是居于天上的。把人格化较强的、自来就居于天上的神灵称为天神。
1殷人所见的天神主要指上帝。其他还有日、东母、西母、云、风、雨、雪等。
2楚文化与殷文化多有关联。甲骨卜辞所见的天神中。楚人信仰中亦多见。细审楚简所见的天神名称。
大致包括至上神、诸司神、日、月、岁、星等。“太”字的写法有“”、“”、“”三种。
以包山简字形为例。包山简213、215、237应是最标准的形体。字从大。右侧加一点。
1三种写法所表达的均是同一概念。意思相同。均为神灵名。甲骨文有此字。为贞人名。或释“扶”。
2关于此字的释读。仍存在争议。有多种看法。早期曾先后被释读为“衣”、“夹(读为策)”、“夭”等不同意见。
3不确。李家浩先生释为从大从卜的字。读为酺、步或布。4董珊先生认为从“大”声。读为“厉”。
为祟之鬼称为“厉”。即厉鬼。5李零先生释为“太”。此神在简文中列于众神之首。从地位看。应即太一。
6刘信芳先生认为是“大”字。大、太古本一字。揆之于《九歌》。则“太”非“太一”莫属。
7按楚简所祭祷的“太”。多居于首位。无论从出现次数、祭品规格及祭祷方式来看。
“太”均是楚人祭祷的最主要神灵。从祭祷人身份看。秦家嘴99号墓主人为士庶阶层。
其余为贵族。祭祷“太”似乎是楚人的普遍性行为。目前来看。释为“太”最为可信。或即传世文献中的“太一”。
考索文献资料。先秦秦汉时期。“太一”至少具有哲学、宗教、星象三重内涵。
先秦道家学说中的“道”即太一。战国中后期道家文本多见。称为“大一”或“太一”。
是哲学化的抽象形象。儒家文献亦有太一。《荀子•礼论》、《礼记•礼运》都提到礼应归本于太一的说法。
这种观念的产生。或是受到道家“太一”为万物本原说的影响。从楚卜筮祭祷简看。
楚地明确出现了作为神灵概念“太”。是楚人信奉的至上神。太一信仰的具体起源不可确考。
但战国之世。太一信仰已见于楚、秦、魏、越等地。是一位可以消解疾病、福佑战争的神灵。
1西汉时期。太一信仰发展到顶峰。一度被纳入国家祀典。成为国家祭祀中的至上神。
“蚀”字。整理者释。3董珊先生读为“祠”。与上字连读为“祷祠”。
4然祷前已有“举”字。连读为“举祷”。简文既云“举祷蚀太”。则“蚀太”为神名。祭品为一全豢。是单一神灵。
关于蚀太内涵。吴郁芳先生将二字释读为“蚀祆”。认为是古时主进饮食的神。
5连劭名先生读作“蚀命”。如同“受命”。又称“禀命”、“正命”、“天年”、“分数”。
“受命”即《尚书•洪范》“五福”之一的“考终命”。6多数学者认为与“太”有关。
是“太一”的异称或变相。李零先生认为“蚀太”是“太”神的变形。
7刘信芳先生直言“太”即楚人所祀“太一”。“蚀太”指太一所居之星隐而未见。
8陈伟先生也认为“蚀太”是“其星隐而不见”、“见则为灾”的天皇大帝(曜魄宝)。
加“蚀”以与别的太一相区别。9孔仲温先生提出。太一星的显晦。是事物吉凶的征兆。
“蚀”非日月。而是太一星。意指居紫薇的太一星。有所亏而晦。故称“蚀太”。
10晏昌贵先生认为“蚀太”为“太一”的变相称呼。其例与“父太”同。
“父太”是从人文角度而言。“蚀太”则是讲自然方面的变化。11饶宗颐先生虽赞同与太一有关。
但认为二者所指不同。“蚀太”乃大地之神。与天神太一相反。1目前看来。
“蚀太”与“太”关系密切。解释为“太”的异称似可成立。从星象观念出发。
或为星神概念的太一。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。从包山简看。“蚀太”与“社”、“宫行”、“兄弟无后者”并举。
“太”则与“后土”、“司命”并举。祭祷方式上。“蚀太”为举祷。
“太”则有“赛祷”、“举祷”两种。祭品上。“蚀太”为全豢。太则有“佩玉”、“一”。均不同。蚀太的地位略低。或与所指范围不同有关。
“太”字。原写作“”。舒之梅、刘信芳二先生释为“太”。2关于父太内涵。
前有二种说法:一是指楚高位神太一的变相称呼。晏昌贵先生认为楚简“太”为高位神或至上神。
“太”既能与“一”合称为“太一”。同样能与“父”合称为“父太”。“父太”可能是楚高位神太一的变相称呼。
是对太或太一神的比喻性说法。3周家台秦简《祠先农》有“泰父”。陈斯鹏先生认为秦简“泰父”即楚简“父太”。
指天之尊神太一。4二是指祖先神。即祖父。陈伟先生认为古字大、太相同。
“父太”列于“新父”之前。与古书中的“大父”、包山简中的“新王父”相当。是对祖父的一种称谓。
“大父”。秦日书简多见。周家台秦简《祠先农》有“人皆祠泰父”之语。泰父。
整理者以为即“大父”。黄菊珍先生以为指父辈中最尊贵或最年长的人。
可引申为先祖;吕亚虎先生以为泛指已逝的先祖神灵。1江陵岳山秦木牍日书记有“祠大父良日”。
放马滩秦简《日书》乙种《占病祟除》篇所载人鬼有“大父及殇”。日书简所见“大父”。均为祖先神。
楚卜筮祭祷简中并列出现的神灵。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同性质。神灵排序并不固定。
恐不能根据其后所并举新父、不辜等人鬼而将其视为祖先神。
“太”字写法与楚简所见“太”相合。
《祠先农》既云“人皆祠泰父”。可见受到普遍崇拜。是一位地位很高的神灵。释为大父恐亦未当。
楚简中“太”往往冠于诸神之首。望山简父太亦居于首位。将其理解为太的异称较为合理。
楚卜筮祭祷简并无直接祭祷帝、天的信仰。但其他楚简多见帝、天之类的记载。尤其是楚地出土的《日书》简。
帝楚地《日书》简有明确称黄帝、赤帝和炎帝者。九店楚简《日书》47号简:“黄帝□□庶民居之〼”。
睡虎地秦简《日书》乙种134号简:“赤帝恒以开临下民而降央(殃)。不可具为百[事]。
皆毋(无)所利。”此赤帝或即炎帝。长沙子弹库帛书《四时》篇载:“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。奠三天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