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希望之聲2018年11月3日】(本台記者吴永健綜合報導) 孝或孝道、孝順,是儒家傳統提倡的行為,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。仁的根本和起點就是孝悌。“百善孝為先”,反映出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。
那麼孝順是不是只是聽父母的話,對父母盡贍養的義務呢?《論語》中記錄了孔子從各個方面回答什麼是孝的問題,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孝的更廣泛和深刻的內涵。
下面就讓我們看看,關於孝,孔子說怎麼說的。
無違之孝孟懿子問孝。子曰:“無違。”樊遲御,子告之曰:“孟孫問孝於我,我對曰,‘無違。’”樊遲曰:“何謂也?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”
——《論語·為政》
孟懿子向孔子問孝。孔子回答說:“不要違背。”學生樊遲駕車。孔子告訴他說:“孟孫氏向我詢問怎樣算盡孝道。我回答:‘不要違背。’”樊遲說:“您說的是什麼意思?孔子答:“活着的時候按照禮制的要求侍奉,去世以後按照禮制的要求埋葬,按照禮制的要求祭祀。”
《論語》的一個頁面(圖片:維基)原來,違,是指違背禮制,不是違抗父命。
相反,孔子認為,父母親如果有錯,孩子也可以提出糾正和建議,只不過必須遵守三條原則:
《論語·里仁》記載,子曰:“事父母幾諫,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”
1、事奉父母,(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),要委婉地勸說他們;
2、(自己的意見表達了,)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,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,並不違抗;
3、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。
孝,是遵禮,不只是聽話。看來,聽不聽話,孔子根本就不在意。
那麼他在意什麼呢?
盡孝不怨子夏問孝。子曰:“色難。有事,弟子服其勞;有酒食,先生饌,曾是以為孝乎?”
——《論語·為政》
子夏向孔子問孝。孔子說:“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。有事要做時,年輕人代勞,有酒菜食物時,年長的人先吃,難道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?”
孝,首先是態度。什麼態度?恭敬而愉快。
當然,行動也是要有的。比方說,我國的傳統文化里長者為尊,好酒好菜讓他們先吃先喝,贍養父母更是題中應有之義。養都不養,還說什麼孝?
但,僅僅如此,就是孝嗎?
盡孝以敬子游問孝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。”
——《論語·為政》
子游向孔子問孝。孔子說:“現在所謂的孝,是指能夠贍養父母。但就連狗和馬,也都是要飼養的。如果少了尊敬,又怎能區別這兩者呢。”
行動時恭敬而愉快,才是盡孝。
在孔子看來,對年邁的父母僅僅“有養”而“不敬”,那就和“犬馬之養”沒有區別。
“敬”字,強調一絲不苟、發自內心、和顏悅色地去贍養老人,才可以說是“孝”。
孔子聖跡圖(圖片:維基)那麼做到以上這三條,就完美詮釋了“孝”了嗎?
還有更高的標準:唯其疾之憂。
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問孝。子曰:父母唯其疾之憂。
——《論語·為政》
孟武伯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。孔子說:“讓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憂愁(因為其他各方面都表現很好)。”
換一個角度說,兒子最大的孝心就是在各個方面都讓父母完全放心,只是擔心憂慮他的身體。不讓父母擔憂操心,就是孝。
如果一個人行為端正,品德好,不走任何歪門邪道,能夠讓他的父母完全放心,這就是孝。反過來講,一個行為端正、品德好的人,對他來說,做到前面的三條孝行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。
責任編輯:文思敏
希望之聲版權所有,未經希望之聲書面允許,不得轉載,違者必究。